文明诸暨 2022-05-20
“过去的40年我曾经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,用奋斗书写青春。人生余下的几十年里,我选择留在村里,用我绵薄之力爱她、振兴她。因为,家乡这片热土始终是我心底最深的牵挂。”——吴关校
图片
吴关校,男,1957年出生,中共党员,次坞镇吴高坞村乡风文明理事会会长。2021年1月被评为诸暨市关爱好人,2022年4月被评为第二届最美诸暨人。
吴关校是次坞镇吴高坞村人。早年他在杭州创办了浙江中元房地产有限公司。致富不忘家乡建设,多年来他为村里造桥建亭、浇柏油路、装自来水。
在支持村级实事工程上,他先后累计捐款达400多万元,在文化礼堂建设上,又自掏腰包250余万,被村民们传为美谈,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镇里集资造桥
他拿出三分之一积蓄
早在1996年,吴关校在外创业有了起色,积累了一些财富。
那年夏天,正值农忙时节,吴关校听闻家乡凰桐江水涝泛滥,冲毁了过江的木头桥,无数村民的家在这头,水田在对江的畈里。
为解决困难,镇政府准备集资造桥,但面临巨大缺口。吴关校得知消息后,二话没说,拿出了自己三分之一的积蓄——大概有60多万元,来支持政府造桥。如今,这座长56.6米、高12米、宽47米,负荷20吨的大桥仍屹立在凰桐江上,造福了一方百姓。
若要富,先修路。1998年,吴关校又拿出50万元用于村里浇柏油路。这是吴高坞出村的必经之路,从吴高坞村与店口长澜交接界至里亭村柴家村口,全长2公里。
“原来是条黄泥路,只能允许拖拉机行驶。改造后拓宽了,车辆进出也方便了,行人走路也舒服了。”吴关校说,这条路的开通也连通了村子到店口镇的路。
至今在吴关校家里的大厅上,还悬挂着次坞镇党委、政府当年赠送的2块匾额——“为民造福”“咸钦盛德”,这是他为民办实事的真实写照。
在村里,流传着一句话:大事小事先找“关校哥”。
2017年,不少村已经接入自来水,但由于吴高坞村地处山区,海拔高,村民们依托山塘水库多是看天喝水。为了尽快使村民喝上“放心水”,吴关校带头捐款50万元。
在他的影响下,党员王小林、王伟国各捐款12.5万元,用于吴高坞村的饮用水工程建设。“原来喝的是水库水,大家自己去接,水库水有时会断,没保障。”吴高坞村村民宣祝华说,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旱天没水喝了。
面对村民的赞扬,吴关校说:“作为一名党员,虽然在外工作,但心还记挂着老家,只要村里有需要,我愿意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,尽量让村庄好起来、美起来,让大家居住更舒服。”
张罗文化礼堂建设
出钱又出力
“这个文化礼堂,非常精致,每一个雕花,每一根梁,我们都精细挑选把关。”吴关校说。从平整土地开始,吴关校从请专业设计院设计图纸、建筑材料采购到工程质量进度监管、项目款项结算,事事亲力亲为。
去年春节期间,吴高坞村第一次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召开。会上,村两委会发出了文化礼堂建设捐款倡议书。吴关校得知情况后,第一时间带头捐款66万元。在他的带动下,乡贤吴才苗也捐了66万元。这仅仅是开始,7月,他又向村“小棉袄”关爱基金捐款84万元。
剩下的资金缺口怎么办?
几番商议后,村里成立了“吴高坞村乡风文明理事会”,村中15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、老干部和乡贤加入理事会。吴关校被推选为理事会会长。理事会成立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体村民和在外乡贤发出了共建精品文化礼堂、为村“小棉袄”关爱基金捐款的倡议。截至目前,理事会已收到34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。不够的部分,经吴关校、吴才苗两人商量,决定由他们两人来“兜底”。
为了做好这件事,吴关校和吴才苗两人,一人负责采购,一人负责施工,分工明确。为了买好适合吴高坞村文化礼堂风格的瓦片,吴关校亲自前往东阳去采购,为了买到质量上乘的砖雕和进口木头,他分别跑到河南和江苏的厂里采购。目前,两人已经自掏腰包,分别投入了近250万元。
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,不仅要推动乡村物质文明的发展,更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繁荣。我是村里走出去的,回报家乡是理所应当的。”吴关校说,建文化礼堂是利民惠民的好事,他全力支持。
“文化礼堂建设承载着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还凝聚着乡贤们对于家乡的浓浓乡愁。”吴郭华说,吴关校在村里,凝聚力和带动性强,在礼堂筹建、建设过程当中,乡贤出钱出力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了让乡贤文化在培植乡风文明中闪光,文化礼堂内将建立乡贤馆,介绍在外吴高坞乡贤的创业故事、进取精神和社会善行。
特约记者 杨新华
编辑:黄玲芝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